养龟

一首题邻居看出啥样人品,让韩愈大弟子

发布时间:2023/5/2 16:45:28   
北京专业雀斑医院 http://m.39.net/news/a_9355986.html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中都是唐宋诗词名家的经典之作,读完受益匪浅。

可是有一个人并不出名,但是他的诗却能与这些唐宋名家譬美,那就是《题邻居》。

一,一首诗看出一个人的品格

这首诗的作者是于鹄,我简直闻所未闻。也可能是我读书少的缘故。但是他这首《题邻居》确实能看出来于鹄不一样的人品。

题邻居[唐·于鹄]僻巷邻家少,茅檐喜并居。蒸梨常共灶,浇薤亦同渠。传屐朝寻药,分灯夜读书。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樵渔。

题邻居

从这首诗就能看出来,于鹄应该是在隐居的时候写的,语言朴实生动,清新可人,虽然生活很清贫,但是很有生活情趣。

于鹄跟邻居都住在偏僻的地方,人烟稀少,而且很贫穷,只是两间茅草房。并不是像王维的辋川别墅那么低调奢华,也不是像刘禹锡的陋室那样“陋而不简”。

于鹄是真的贫穷啊,蒸个梨还要跟邻居用一个灶,浇地都共用一条渠。采药还要邻居传过来鞋,晚上读书都用一盏灯,怕费灯油。

但是这首诗却能看出来于鹄这样的心境,似乎是有一种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于鹄一心归隐,不为名利所动的淡然,应该是对年少张籍影响很大,张籍的诗也是平淡自然,反应现实生活的。所以两个人才能有共同语言,结交深厚。

从这首诗中也可以看出于鹄恬淡寡欲的心境,也有一种对现实生活的无可奈何。“虽然在城市,还得似渔夫”。

二,于鹄的人品和诗词让韩愈大弟子张籍跟他友善,感情深重,所以离也伤情,别也哭泣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于他的介绍那是长篇大论,引经据典,我不想多说,大家都知道。关于他的大弟子张籍,介绍自然也不少,可能是沾了师傅的光吧?当然张籍自己也是很努力的,诗词水平自然不必说!

于鹄则不然了,翻遍百度及所有能查到的资料,介绍寥寥无几,连生卒都不详,只写着(?—?)。这也是太低调得不能再低调了!

于鹄

所有资料均显示,于鹄可能与张籍有很多交集。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于鹄生平介绍如下(节录):

于鹄,大历、贞元年间人,籍贯不详,生卒年不详。与张籍友善。曾隐居汉阳一带,一度任诸府从事。贞元十二年()前后归山,此后事迹无考。

从韩愈《病中赠张十八》诗:“籍也在闾里,抱能未施邦。文章自娱戏,金石日击撞。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闾里”应指和州,张籍少年时代在和州时,就写出数量不少的文章,已经具有与人作诗唱和的能力。按照张籍善于攀附结交的能力,这其间就与于鹄交友。不为别的,就为了能提升诗词水平。

而这时,于鹄科举失利,处于隐居状态。于鹄自己说的“三十无名”。所以张籍听说于鹄诗词不错,就跟于鹄结了忘年之交。

张籍跟于鹄开始交谊的基础是道友,有诗为证:

别于鹄作者:张籍离灯及晨辉,行人起复思。出门两相顾,青山路逶迤。

张籍

这首诗记述了张籍早晨在山中离别于鹄的场面。张籍跟于鹄分手了,心里还在想着两个人在一起的难忘时刻,可以说是一步三回头啊!两个人就这样别也伤情!

因为张籍跟于鹄两人在一起住了几年,感谢深厚,都写有《不食姑》的诗作,且两相照应,可能为一起在山中访女道士时所作。

不食姑唐张籍几年山里住,已作绿毛身。护气常稀语,存思自见神。养龟同不食,留药任生尘。要问西王母,仙中第几人。

“几年山里住”,说的就是这几年跟于鹄在一起住。

再看看于鹄写的赠诗:

赠不食姑唐代:于鹄不食非关药,天生是女仙。见人还起拜,留伴亦开田。无窟寻溪宿,兼衣扫叶眠。不知何代女,犹带剪刀钱。

于鹄

这些都说明两人主要在山中交往。且一起待过一段不短的时间,才有可能跟张籍建立起“于君去后交游少”(张籍《赠王建》)、“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张籍《伤于鹄》)的深厚友谊。

这之后,张籍忙着结交各位大师,像孟郊,韩愈,白居易等等,最主要的还是拜韩愈为师,在他的举荐下,考中进士。

这时候张籍是无暇他顾。而后又一直在京城为官,元和三年前后还患眼疾,几至失明,也不太可能与于鹄有所交结。

到于鹄晚年可能又在和州,张籍可能也在和州居丧,所以于鹄去世时,张籍伤心不已,去祭拜于鹄,写下这首诗:

哭于鹄唐代:张籍青山无逸人,忽觉大国贫。良玉沉幽泉,名为天下珍。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气高终不合,去如镜上尘。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今来吊嗣子,对陇烧新文。耕者废其耜,爨者绝其薪。苟无新衣裳,曷用光我身。奠酒徒拜手,哀怀安能陈。徒保金石韵,千载人所闻。

其中“我初有章句,相合者唯君”,说明张籍年少刚刚会写诗词的时候,就与于鹄唱和,这么多年的忘年诗友,感情之深自然是不必说了。所以对于鹄的离世,张籍伤痛哭泣。

张籍的《赠王建》:“于君去后交游少,东野亡来箧筍貧。赖有白头王建在,眼前犹见咏诗人。”这首诗中的“于君去后交游少”,看出于鹄的去世对张籍影响很大。也能看出来于鹄去世后,孟郊也去世了。这两个人都是张籍至交,所以张籍的伤心程度可想而知。

三,于鹄也是积极向上进取的人,怎奈天不随人愿。

从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于鹄简历中可以看出来,三十岁之前于鹄也是跟张籍等所有学子一样忙着科考,应该是“头悬梁锥刺股”般的苦读诗书,可遗憾的是一直都没能考取功名。

唐代考取功名一般都要有名人举荐,于鹄就认识张籍晚了,如果年少时就认识张籍,通过张籍就能认识很多大人物,比如孟郊,韩愈,白居易等等。虽然那时张籍还没有出生或者是还很小。

但是按照孟郊46岁考中进士来看,估计是等张籍考中进士时也都很大岁数了,因为他比韩愈还大两岁。

这时于鹄可能都对科举很失望了,过惯了隐居的生活。

于鹄

如果于鹄是一个很世俗的人,完全可以通过张籍认识一些像韩愈,孟郊,白居易等等的大人物,通过他们也能为自己谋求一点利益,至少能被举荐考科举吧?

虽然可能年龄大了,但是孟郊也是46岁才中进士,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描写的范进,也都在五十左右岁时成为学道,他们两个人都为科举耗费了大半生宝贵的青春。

像孟郊,范进这样在通往仕途之路上坚持几十年的,也是少数。足见,孟郊,范进性格中固执的一面,也体现了孟郊,范进积极进取之心极盛。

于鹄也不能说不积极进取,他也做过幕府或从事低微官职。据傅璇琼《唐五代文学编年史》中关于于鹄的生平资料中记载,于鹄大历四年(年)或稍前在河朔,与樊泽同学于东溪,后来科举失利,就去樊泽府上做幕僚。

于鹄也曾有从军之行,但年代不可考,只能从好友诗词中看出来:

1.张籍《伤于鹄》:“野性疏时俗,再拜乃从军”,据此可断定于鹄曾从军。

2.于鹄自己也有诗:《送韦判官归蓟门》:“白首从戎客,青衫未离身。”

于鹄从军经历

据上可知,于鹄有过从军经历,有几个从军的友人。这些都足以证明于鹄也是一个有追求,有血性的堂堂七尺男儿!张籍能跟他成为好友,也不仅仅是因为其诗词好。

可就是这样一个有能力,才华横溢的于鹄,在当时那样的历史背景下,在当时那样的社会制度下,如果不是通过好友张籍,几乎都要被滚滚而逝去的历史长河给淹没了!实在是可悲可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453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