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养龟 >> 养龟市场 >> 毛公鼎铭文毋敢的意义
?,在商代是个部族名,铜器铭文中有这个部族存在,在金文中?字常常出现。
毛公鼎“汝毋敢?,在乃服”,是什么意思呢?
首先是弄清“?”是什么意思?前人对“?”字的辨义,解意大致有这么几种:
①《说文》:“?,从意也。从八,豕声。”段玉裁注:“从,相听也,?者,听从之意。……随从字当作?,后世皆以遂为?矣。”
②通遂,顺,顺从。《玉篇·八部》:“?,从意也,今作遂也。”
③释彘,王国维、郭沫若、陈梦家认为,甲骨文、金文?字象豕中矢倒地之形。
④有说通“坠”,高处坠落、丧失,违失之义。如《国语·晋语二》:“敏能窜謀,知礼可使;敬不坠命,微知可否。”韦昭注:“坠,失也。”谓为不敢失其职命。
上为诸家“?”字释义。但用此字义,金文文献皆不能释通,一定另有它义。
为此,我专门写了《金文“?”字探义》一文,论证了?的字义是“占卜”、“卜龟”。?,这个部族在商晚期居于京城。用“占卜”这个解释,在所有的金文文献中皆可释通。
⑴?字在金文中表达的什么
?,用上述“占卜”义,可完全释通各篇金文:
时代器名出处原文文意
康王
井侯簋
《集成》
不敢?,卲朕福盟
一定要认真占卜,以显我邦多福光明
穆王
录伯簋
《集成》
汝肇不?
你始终要认真占卜
共王
墙盘
《集成》
夙夜不?
早晚认真占卜
夷王
毛公鼎
《集成》
汝毋敢?,在乃服
你在服政事中,决策不要光靠占卜
厉王
逆钟
《集成》、、、
勿灋朕命,毋?乃政
不要辜负周王的册命,不要用占卜来代替决策施政
厉王
师?簋
《集成》、
师?虔不?,夙夜卹厥穑事
师?我虔诚占卜,早晚忧虑那稼穑之事
厉王
克钟
《集成》、、、、
克不敢?,敷尊王命
克一定认真占卜,执行王命。
共和
逑编钟
《集录》、、、
不敢?,虔夙夕,敬厥死事
认真占卜,始终虔诚,敬奉公事
共和
逑盘
《集录》
粦明厥心,不?厥服,
其心美善聪明,在服政事中虔诚占卜
春秋
秦公及王姬镈
《集成》、、不?于上,卲合皇天
虔诚卜龟于上,兆象显示正合国家昌盛
春秋
晋姜鼎
《集成》
每扬厥光烈,虔不?
光耀烈祖,虔诚占卜
春秋
叔夷钟
《集成》
汝不?夙夜,宦执而政事
你要始终虔诚占卜,为官做好国家政务
春秋
邾公华钟
《集成》
不?于厥身,铸其和钟
(事前)全身心认真占卜,铸就此钟
解释相关字义:
不,在西周不是否定词,是一个强调语气词,相当于“丕”,《诗经》中“不显”,显也。西周时的否定词,一般用亡(无)、毋(母)、勿。
敢,是自言心情之词,要。
?:①动词,占卜。②名词,占龟。
不?、不敢?,可译成“虔诚占卜”。
毋敢?,可译成“不要单纯依据占卜”。
占卜盛行于商代,每每行事皆要卜问。周代继承了商代的制度。《周礼》专门记载了国家的卜筮制度,有专职养龟、识龟、析龟之人,有一整套占卜方法、辨析龟兆象的理论,有专门记录、总结、研究卜龟兆象的人员,形成了一系列卜龟和决策的规则、制度和礼仪。
⑵关于卜筮理论和决策方法
西周的卜筮理论和卜筮制度,继承于商代。商代有一个卜筮理论家箕子,是商王帝乙的儿子。商代如何卜筮,如何决策“稽疑”,文献流传很少。只能从西周金文和汉代文献了解一些。
为什么要卜筮?司马迁在《史记?龟策列传》说:“自古圣王将建国受命,兴动事业,何尝不宝卜筮以助善!……王者决定诸疑,参以卜筮,断以蓍龟,不易之道也。”自古以来的圣明君王将要建立国家承受天命,兴办事业,哪有不曾尊用卜筮以助成善事的!……君王决断疑难事,参考着用蓍龟所作的卜筮结果以作最终决定,这是沿用不变的传统办事程序。
司马迁说:“兆应信诚于内,而时人明察见之于外,可不谓两合者哉!君子谓夫轻卜筮,无神明者,悖;背人道,信祯祥者,鬼神不得其正。故书建稽疑,五谋而卜筮居其二,五占从其多,明有而不专之道也。”龟兆预示出内在的趋势,而当时的人只能看到外部的表现,能不说这是两者相符吗?君子认为那些轻视卜筮、不信神明的是糊涂之人;背弃人谋只信吉祥之兆,鬼神也得不到应对。
《尚书·周书·洪范》记载周武王访问箕子,谋划计策,箕子答以治国大法,其一为“明用稽疑”,就是运用卜筮进行决策。“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如果有重大问题,自己要反复考虑,和卿士商量,和庶民商量,问及卜筮。并且规定了五种稽疑卜筮决策方法:
①“立时人作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言确定懂得兆卦的卜筮人,三个分别占卜,采信两个人的说法;
②“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如果你自己赞同,龟卜赞同,筮卦赞同,卿士赞同,庶民赞同,叫做大同。是自己身体健康、子孙兴旺的大吉。
③“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逆,庶民逆吉。”如果你自己赞同,龟卜赞同,筮卦赞同,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也算吉祥。
④“卿士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庶民逆,吉。”如果卿士赞同,龟卜赞同,筮卦赞同,你自己却反对,庶民反对,也算吉祥。
⑤“庶民从,龟从,筮从,汝则逆,卿士逆,吉。”庶民赞同,龟卜赞同,筮卦赞同,你自己却反对,卿士反对,也算吉祥。
⑥“汝则从,龟从,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凶。”如果你自己赞同,龟卜赞同,筮卦反对,卿士反对,庶民反对,作事国内吉祥,作国外事就有凶祸。⑦“龟筮共违于人,用静吉,用作凶。”龟卜筮卦都不合人意,采取安静策略为吉祥,采取举动就有凶祸。
《尚书》记载了决策方法,参考五种见解,卜和筮为其中两种,五种意见不一致时,要顺从其中占多数的意见。这表明,汉代卜筮,也不完全依据其卜筮结果。
⑶卜筮之官和职责
《周礼》中从事占卜问筮的职官大约有这么几种:大卜、卜师、卜人、龟人、菙氏、占人、筮人,分工各有不同。大卜,是主持卜龟的;卜师,是观察兆象的;卜人的具体操作的;龟人,专门选龟辨龟的;菙氏,卜龟前作灼烧准备的;占人,对占卜结果作记录的,每到年底进行总结分析;筮人,问筮经办人,“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具体摘备如下,体现了周代各卜筮官人员配备、职责和卜筮制度。
《周礼·春官宗伯》有:“大卜,下大夫二人。卜师,上士四人。卜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二人、史二人、胥四人、徒四十人。……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日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运十,其别九十,以邦事作龟之八命,一曰征,二曰象,三曰与,四曰谋,五曰果,六曰至,七曰雨,八曰廖。以八命者赞三兆、三易、三梦之占,以观国家之吉凶,以诏救政。凡国大贞,卜立君,卜大封,则眡高作龟。大祭祀,则眡高命龟。凡小事,莅卜。国大迁、大师,则贞龟。凡旅,陈龟。凡丧事,命龟。”
《周礼·春官宗伯》有:“卜师掌开龟之四兆,一曰方兆,二曰功兆,三曰义兆,四曰弓光。凡卜事,眡高,扬火以作龟,致其墨。凡卜,辨龟之上下、左右、阴阳,以授命龟者而诏相之。”
《周礼·春官宗伯》有:“龟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龟人掌六龟之属。各有名物。天龟曰灵属,地龟曰绎属,东龟曰果属,西龟曰雷属,南龟曰猎属,北龟曰若属,各以其方之色与其体辨之。凡取龟用,秋时;攻龟用,春时,各以其物,入于龟室。上春衅龟,祭祀先卜。若有祭事,则奉龟以往。旅,亦如之。丧,亦如之。”
《周礼·春官宗伯》有:“菙氏,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菙氏掌共燋、契,以待卜事。凡卜,以明火燃燋,遂吹其焌契,以授卜师,遂役之。”
《周礼·春官宗伯》有:“占人,下士八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占人掌占龟。以八筮占八颂,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眡吉凶。凡卜筮,君占体,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凡卜筮,既事,则系币,以比其命。岁终,则计其占之中否。”
《周礼·春官宗伯》有:“筮人,中士二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四人。……筮人掌三易。以辨九筮之名,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九筮之名。一曰巫更,二曰巫咸,三曰巫式,四曰巫目,五曰巫易,六曰巫比,七曰巫祠,八曰巫参,九曰巫环,以辨吉凶。凡国之大事,先筮而后卜。上春。相筮。凡国事,共筮。”
⑷卜龟的方法
《史记?日者列传》是记叙卜人典籍、《史记?龟策列传》是记载卜筮人、卜龟方法、卜筮兆象的典籍。
卜龟,是有一定规则的。事先有选龟、制版、打洞等制作。卜龟是有目的的,向上天神灵问未来、预测结果,所卜之前有祭祀、刻龟、灼烧,最后观兆象。卜龟往往是一组一组占卜的。二十个龟一组,排列成一定的队形。“王事大卜,用大龟”。西周颂鼎有“王曰:颂,命汝官司成周貯廿?。”(周王命颂为官,管理成周贮买二十个大卜龟)司马迁也很相信卜龟的,专门写了一章《史记?龟策列传》说明汉代王室仍有卜龟的活动。《史记?龟策列传》载:“神龟出于江水中,庐江郡常岁时生龟长尺二寸者二十枚输太卜官。”这一套占卜具体方法,今已失传。典籍记载只言片语,或据出土甲骨考释,推知一二。
⑸“毋敢?”——不要用占卜来代替决策
毛公鼎“汝毋敢?,在乃服”(你不要用卜龟来代替你履行职权),言行事决策不能一味依赖问卜,要依据实际作出决策。
在此以前,铭文多见不?、不敢?,如录伯簋“汝肇不?”、师?簋“师?虔不?,夙夜卹厥穑事”、井侯簋“不敢?”、墙盘“夙夜不?”、秦公及王姬镈“不?于上,卲合皇天”,皆指“虔诚占卜”。
毛公鼎中的周王,感到一味依靠卜筮、用机械的方法决策,不能把握决策的正确性。先前占卜决策的规则,使决策很机械,不符实际。周王察觉其弊,告诫毛公行使职权时“毋敢?”,即不要用占卜来代替决策。用今天的话讲,不要全部迷信占卜,要用结合其它方法去判断。这很富哲理,显示了周王实事求是的精神。周王告诫毛公“毋敢?”的思想,应该说是很了不起。
顺便提一下,?造出了一堆字,皆与“卜龟”有关,如:
遂,从?从辵,卜龟之后起身而走,是“遂”了心意;
煫:从火从?,用火烤灸龟甲,占龟方法,叫煫,后演变写燧,古人取火叫“燧木取火”;
隧:从阝从遂,在龟甲上打洞叫“隧”,今义隧道、隧洞来源于此;
隊:从阝从?,所卜之龟排成的行列叫“隊”,后借用排列形状,如“队形”;
墜:从隊从土,卜完后的龟甲,丢入坑底土中,从上落下叫“坠”;
刻:刻字初文,从?从刀,写作??,用刀在甲骨上刻字。以后?讹写为“亥”,变为“刻”。
这一堆造字体现了中国的卜龟文化,它形成了汉民族“信天命、信祖先保佑”文化心理,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之一。
回头再看本文开篇,各家释?为“从意也”、通遂、通坠、失也等,已经和在本义的边缘了。因为是常见字,古文字学者都在努力探索。
?字释形,“从八从豕”、“释彘象豕中矢倒地”皆不确,?是“手持刻刷工具形”,从?的族徽文演变而来。?,也是商代晚期居于京城的部族。有机会我们再详细论说。
(本文是作者《金文“?”字探义》一文的摘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