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龟

古人是怎么旅游的

发布时间:2023/5/2 16:45:53   
北京专业雀斑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526320.html

本文转自:邢台日报

古人是怎么旅游的

刘顺超

太行一米崖

临城普利寺塔。

邢州紫金山。

邢台达活泉。

邢州开元寺。

沙河封峦寺。

古人的“旅”与“游”

旅游起源于很早的时候,商代的时候,“旅”和“游”是两个概念。《易经》中有“旅”卦,是专讲行商客贾之事,先商时的人对“旅”有了概念。昭明时商王赶着牛群到易水流域“日中为市”,这是最早的商业旅行。到西周时,“旅”分得更细,有以“旅”称商旅,以“征”称军旅,以“归”称婚旅,以“巡”称天子之旅,以“迁”称迁徙之旅。

“游”的本义就像鱼一样在水中游来游去,在《诗经》中有“泳之游之”,“优哉游哉”形容人在“游”的过程中无拘无束随心所欲的心情和精神状态。后来“游”变得有目的性,所以“游”有了很多涵意,如游猎、游览、游学等;春秋时老子传道骑青牛西去和孔子周游列国,都是一次成功的游学活动。

“旅游”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有诗写道:“旅游媚年春,年春媚游人。”唐诗人王勃在游学时,写《涧底寒松赋》说:“岁八月壬子,旅游于蜀,寻茅溪之涧,深溪绝磴,人迹罕到,爰有松焉。”

古人旅游,是边游边赏,边赏边学,那些文人志士把旅游当作一边增长见识,提高自我的一次学习机会。诗人旅游,留下诗作,画家旅游,留下画作,志者旅游,结交高人。这些人在旅游中都留下了很多不朽名篇巨作,也成我们今天旅游中的谈资。

游记于“邢”

游记是古人旅游时写下的笔记以“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穆天子传》可能是最早的游记,这篇游记记载着邢国国君与周穆王北巡的记录,游记中有“漳水”“钘山”等地名,还在今天赞皇县檀山举行了祭祀,刻下了“吉日癸巳”,后世称为《檀山刻石》。

周穆王出巡实际上是一次征战,也是一次旅游活动。这次活动涉及祭祀、狩猎,以及太行山山陉及山名,河水名等,完美记录了出巡的路线、时间、气候等情况。

谈到古代旅游,在邢地流传最广的是赵武灵王梦游大陆女的故事。相传赵武灵王乘船到大陆泽,一边勘察水情,一边观光游览,行至大陆泽腹地,在一个小岛停留,不觉昏昏入睡,梦见一个仙女鼓瑟而歌,飘然而至。他醒来感慨万千,就赋诗一首:“美人荧荧兮,艳苕苕之荣。命乎,命乎,曾与我赢?”

第二天,赵武灵王在信宫宴请群臣,讲述游大陆梦神女之事,并希望再现当时美

景。有大臣听后,认为这是讨好赵王的时机,就把府中一名姓赢名梦姚的女子进献给赵武灵王。赵王见到赢氏女,果然与自己所梦神女一模一样,于是大喜,从此女子受到赵王的无比宠爱,被封为惠皇后。

“游学”二字,见于司马迁《史记》春申君列传中:“游学博闻,盖谓其因游学所以能博闻也。”春秋战国时期,邢邑中就有游学事例,如程本、老子、孔子、鬼谷子、苏秦、扁鹊、赵襄子等。

唐代时,邢台旅游进入发展期,其原因:一是邢州城所踞的地理位置处于太行山山前台地及通道上;二是隋唐大运河经邢台东南部折向扬州,使这里成为重要的水上交通枢纽;三是在清河一带唐政府建有“天下北库”;四是邢州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邢白瓷和丰富的物产,使这里成为北方重要的贸易交易地;五即邢州为李唐王朝的龙兴之地,是佛教、道教文化重要的地区。

唐诗于“邢”

我们在史料中可以找到许多与邢台旅游文化相关的名人和文献,其中以诗作最为丰富。如魏征、宋璟、王维、李白、白居易、宋鼎、史惟则、颜真卿、李百药、李龟年、孙伏伽、刘长卿、于鹄、张籍、王建、封演、陆羽、窦牟、张祜、高适、常建、元稹、皮日休、胡曾、张果、钟离权等等,除此还有佛教领袖荷泽神会、僧一行等。如李白曾来到沙丘平台怀古,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诗句。

邢州西部太行山有“天下之脊”之称,当时有古道与关隘通往山西,道路崎岖难行。白居易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作通俗易懂,与另一个诗人元稹并称“元白”。白居易初次来到太行山后,写下《初入太行路》游太行的诗作,原诗说:“天冷日不光,太行峰苍茫。尝闻此中险,今我方独往。马蹄冻且滑,羊肠不可上。若比世路难,犹自平于掌。”这首诗描写太行山的风光和山路的艰险,同时借诗暗喻人世道路艰辛的现实。

诗人王维来邢州游览并留下许多历史之秘,如邢台清风楼上有王维《四季山水图》,从拓片画面上看,所画山势环境为太行山一带风景。在邢台开元寺有《能大师碑》等。王维进入邢州,沿隋唐运河抵达清河,写下“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渡河到清河作》诗,诗中描写在古黄河上行舟,视野开阔,用“积水穷天涯”描绘河水的大气磅礴,看见了清河城“郡邑千万家”和周边的桑麻良田的景象。

邢台是个好地方,就连八仙之一的钟离权也仙游邢州。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邢州开元寺一僧院壁,有五代时隐士钟离权草书诗二绝,笔势遒逸,诗句亦佳。诗曰:得道真僧不易逢,几时归去愿相从。自言住处连沧海,别是蓬莱第一峰。其二曰:莫厌追欢语笑频,寻思离乱可伤神。闲来屈指从头数,得见升平有几人?”《金莲正宗记》也说:钟离权“曾于邢州开元寺殿后题诗二绝,笔势飘逸,有龙飞之状。”

邢台西北的凌霄山,当时古木参天,林密叠嶂;山势巍峨屹立,险峻壮观,是唐人重要的游览目的地,也是唐隐士向往的理想之处,有北终南山之说。

唐代诗人于鹄(——),他崇尚黄老之学,追求隐逸生活,在内丘鹊山、凌霄山、白芷溪、黄岔等地活动,有诗作多首,如《秦越人洞中咏》《入白芷溪寻黄尊师》《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哭凌霄山光上人》等。

他在《过凌霄洞天谒张先生祠》诗作中,描写了凌霄山的景色,他写道:“戢戢乱峰里,一峰独凌天。下看如尖高,上有十里泉。志人爱幽深,一住五十年。”写出了凌霄山的险峻,咏出了这里幽静,还说:“悬牍到其上,乘牛耕药田。衣食不下求,乃是云中仙。”过着“炼蜜敲石炭,洗澡乘瀑泉。”享受着“醉卧枕欹树,寒坐展青毡。”的惬意悠闲的生活。

内丘一带是扁鹊采药的地方,据考证,于鹄与友人张籍、王建在“鹊山漳水”一带同学十余年,三人皆作“惜花诗”。于鹄在地方志书有记载,而诗中的鹊山、白芷溪、凌霄山等地名。今凌霄山上有“凌霄洞”,洞中石壁上遗有“邢州”等字的刻石题铭。东寨沟、西寨沟等地有南溪书斋及白鹤观祠遗址,传说是于鹄等人当年读书隐居之所。

不食姑是唐代隐居于凌霄山的一名女道士。于鹄、张籍等人同游时曾访不食姑,于鹄写下《赠不食姑》诗:“不食非关药,天生是女仙。见人还起拜,留伴亦开田。”张籍也有《不食姑》诗:“几年山里住,已作绿毛身。护气常稀语,存思自见神。养龟同不食,留药任生尘。要问西王母,仙中第几人。”张籍还写有《不食姑山房》诗:“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今凌霄山脉中岩山峰下保存有不食姑洞等遗迹。

宋明游“邢”

宋代,邢州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旅游业也随发展。楼钥(——),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南宋文学家。楼钥在干道六年,大定九年()随舅父汪大猷出使金朝,将途中所见写成《北行日录》。其中记录了邢州城的景观。

“()十七日,戊戌,晴。车行三十五里过沙河县,属邢州,县有重城,换驴行二十五里至邢州,今榜曰安国军,瓮城三重,入门直对州衙,东入邢台驿,早顿,过七教坊、椽木巷、立节坊、成义坊、熙晖楼,有大塔十三层,寺宇亦雄壮,北门外陂塘冰厚尺余,脔迭岸上,如柱础然,青莹如菜石,三里至柳溪,唐柳公权遗迹,亭榭数所,引溪水载之高岸,流觞曲水,为邢台游观之地,东北有邢山,出邢沙碾玉所用也。”

从记载看,楼钥一行自沙河入邢州界,换驴行至邢州城下,看到邢州城有瓮城三重,入瓮城后直对州衙,向东来到邢台驿。第二天早饭后,过“七教坊、椽木巷、立节坊、成义坊、熙晖楼,”街巷两旁店铺林立。邢州开元寺寺宇雄壮,园照佛塔有十三层。在城北门三里有柳溪亭,保存有唐柳公权的遗迹,园内亭榭数所,曲水流觞,是邢州城的胜游之地。

宋代诗人范成大于干道六年()五月出使金国,过邢州城时在邢台驿写下:“邢台驿,信德府驿也,去太行最近,城外有荷塘柳堤,颇清丽,不类河朔。太行东麓照邢州,万叠烟螺紫翠浮。谁解登临管风物?枯荷老柳替人愁。”

在柳公亭范成大又写道:柳公亭,在邢州城北小园中,伴使邀客入游云。旧有流杯,今废,园正对太行马鞍一峰,极崒。又写:主人敬客有余情,催唤绳床坐柳亭;曲水流觞非故物,马鞍山色旧青青。

北宋赵鼎臣过邢台时也写有诗作,说在仲夏时节来到柳溪亭游览,遗憾的是,园门紧闭,从门缝中“窥”见园内满池莲花,在微风中摇曳生姿,红荷亭亭玉立、美不胜收,其景色让他怦然心动。写下《过邢州柳溪中门扃锁甚严隔户窥之见荷花烂然盈沼作》:“娇红娅姹不胜姿,只许行人半面窥。恰似姑苏明月夜,水晶宫殿锁西施。”诗文将这次游览与吴王夫差将美丽的西施“锁”入姑苏娃宫的情景联想在一起,无法睹见美人的芳容,感到甚为遗憾。

柳溪园是邢台名胜,自古有历代文人许多诗文歌赋,如宋代赵鼎臣、范成大、王邦用,元代刘秉忠,明代周在,清代朱一蜚、徐景增等。这些诗文歌咏了柳溪园的风景,也寄托诗人的情怀。

达活泉是邢台城最早的旅游景点。达活泉最早是见于《晋书》石勒载记和宋代的《高僧传》,有团丸泉、再来泉、龙神泉、达活泉等称。为什么称团丸泉,是因泉水吐涌如丸而称。文献称既然“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于是在此建团丸祠祭祀。又因这里是神僧咒龙之地,故团丸祠又称龙神庙。

北宋咸平年间(——),邢州刺史柳开在此建亭植柳,遂使达活泉成为一郡之胜。南宋朱弁撰写《曲洧旧闻》说:“去巨鹿郡西北一舍,有泉,按《水经》名达活,源深流长,广轮数百里享其利。咸平间,刺史柳开疏泉,一支植千柳,为亭于其上,为一郡胜游之地。”

宋熙宁五年(),泉水骤伏,时隔六年,泉水复出,故又名“再来泉”。政和甲午岁(),“自春不雨于五月”邢州郡守于“辛丑日”“筑坛于达活泉之侧”“壬寅致祭”“癸卯甘雨霶霈,一日之间农人告足,是岁在大有年。既而州以事次第陈列,有旨赐庙广源”。并在此修建了亭、台阁、榭等建筑。

诗人元好问,他来邢州过马岭、鹤度岭等关口,惊叹太行山的峻美和马岭关的雄奇,在《马岭关》诗中写道:“西岭秋高大陆前,马岭寒影踏遍天。群峰不断浮云色,绝排长流落日悬。地险关门衔急峡,山奇削壁挂龙泉。何人更遇青泥饭,有客空歌白石篇。”他描写鹤度岭:“仙人台高鹤飞度,锦绣堂倾去无路;人言马岭差可行,去似黄榆犹坦步。”

宋金元时期,邢台各县域有许多景点引来游人观赏。这些景点有邢台县凌霄寺、内丘太子岩、柏乡汉光武庙、平乡时苗墓、隆尧帝尧庙、临西永济渠、清河鲧堤等等。

内丘鹅梨最受宋人推崇。宋人董弅在《闲燕常谈》中记载“河朔十分清气,为鹅梨占了八分。”诗人、金石家洪适写诗称赞说:“新鹅借颜色,甘蜜添滋味。”可见鹅梨在当时的名气之大。

在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开封城市井中出售河北鹅梨等特产。范成大出使金国时也曾品尝内丘鹅梨,写下了:“内丘鹅梨为天下第一,初熟收藏十月,出汗后方佳,园户云梨至易种一接便生,可支数十年,吾家园者犹圣宋太平时所接。”赋诗:“汗后鹅梨爽似冰,花身耐久老犹荣,园翁指似还三笑,曾共翁身见太平。”

宋南迁之后,河北地区被金占领,无法再品尝到内丘的鹅梨,引起很多人的思念。宋代周紫芝《太仓稊米集》有:“自从北郡无人到,不见鹅梨今几年。”描写对鹅梨的怀念。

明清顺德府新一轮的城市建设带来巨大的旅游效应。形成了邢台旅游文化的高峰。顺德府城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人评价说:顺德城“依山凭险,形胜之国”“当四方之衡,西接太行,北控常山,东界齐鲁,南带漳卫,河北之襟而河东之藩蔽也”。府城不仅是重要的军事要地,还是经济重镇。“顺德府的好南关”是自元代之后形成的商贸集市。明清两代不仅对城池进行了建设,还对名胜景观进行了总结,府城有顺德十二景之称,各县域也相应有各自景观。如任县有渚阳八景,隆尧有唐山八景,柏乡有槐阳八景,南和有和阳八景等等。

沙河亦有八景,以洛阳梨花著名,记载说:城西洛阳集梨花,每当春暮,花开如雪,不下三十里,亦邑中之佳景也。考河南洛阳记,洛阳梨花时,人多携酒树下,曰为梨花洗妆。本邑洛阳集似亦因梨花得名也。诗曰:梨花本是洛阳芳,此地居然号洛阳。一路香风三十里,也应载酒洗春妆。

细细品味邢台古代旅游发展,很有诗情画意,而反思今天的旅游,多是一次疲惫的旅行,没有什么生活享受,只是去了一个地方而已。

本版图片提供刘顺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551.html
------分隔线----------------------------